成果简介:
|
研究背景:淮河流域位于我国东部,全长1000公里,面积2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由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特殊地形导致落差大等原因,历年来易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因此针对淮河流域暴雨预报的研究一直是气象工作者关注重点。2020年7月份淮河流域上中游、大别山区等部分地区的降水量较常年偏多1.5倍左右。受强降水影响,淮河发生2020年第1号洪水,淮河上游支流水位快速上涨,滚滚洪水向淮河干流奔去,导致王家坝水位上涨到29.75米,超保证水位0.45米,7月20日时隔十三年王家坝再次开闸泄洪。阜阳市因灾转移安置1199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8488.08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22840.89万元。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本项目利用淮河流域常规自动站气象资料、NECP 0.25°×0.25°逐6h再分析资料、阜阳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观测数据,阜阳、安庆L波段间隔12h的探空资料,对2020年7月17-19日发生在淮河流域上中游一次致洪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产生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大气的大气环流形势、主要影响系统、环境场条件和地形对降水的增幅作用;根据强降水期间雷达回波的演变情况,重点分析双偏振参数包括差分反射率ZDR、差分相移率KDP、相关系数CC在此次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对定量降水估测OHP与实况雨量进行比较。
技术的创新性:每年汛期6-8月份,淮河流域多暴雨天气,然而并不是年年都会发生因持续性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因此发生这种天气的特殊性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是什么样的天气形势和动力因子造成了这些极端天气?阜阳市S波段双偏振雷达自2018年1月投入业务运行,自投入使用以来第一次遇到的致洪性暴雨在双偏振雷达的偏振参量上又将有怎样的特征?
技术的成熟度: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特殊地形导致落差大等原因,历年来易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因此针对淮河流域暴雨预报的研究一直是气象工作者关注重点[。周述学等人研究了淮河流域2007年雨季环流、影响系统和天气特征。张爱民等人总结了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天气学特征和判别指标。江志红等人分析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不同阶段水汽输送轨迹、主要通道及其不同源地的水汽贡献。
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项目完成后,给出的淮河流域区域性致洪预报指标可以为淮河流域预报员提供清晰的暴雨预报思路,为双偏振雷达对暴雨监测预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省乃至整个淮河流域都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本项目研究成果提升了淮河流域致洪性暴雨的预报预测准确率,对我市区县部署城市排水防涝和转移避险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项目仅为一次淮河流域致洪性暴雨的观测分析结果,得到的结论还需要在业务中不断的实践、检验,未来还需通过更多的个例研究,以获得双偏振特征在不同天气形势下的异同之处,并获得相应的定量关系。
获奖情况:该项目研究成果已投入到业务中使用,形成技术论文2篇,其中一篇待发表,一篇论文“2020年安徽一次强降水过程成因及云图特征分析”参与了第二届“江淮风云”气象科技创新论坛。
|